返回列表

青岛高龄老人陪护:需求、挑战与应对策略

906

圣德嘉康医院

25
06月
2025

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,高龄老人群体规模持续扩大,其陪护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。本文从高龄老人的生理、心理及社会特性出发,深入剖析陪护工作的重要性、现存挑战,并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,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,旨在为完善青岛高龄老人陪护体系、提升其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。


一、引言
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 2023 年底,我国 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已达 3580 万,且以年均约 4% 的速度持续增长。这一群体因身体机能衰退、慢性疾病多发、认知功能下降等问题,对专业陪护服务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。然而,当前我国高龄老人陪护体系尚不完善,供需矛盾突出。深入研究高龄老人陪护问题,对保障老年人权益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
二、高龄老人的特点与需求

(一)身体机能衰退

高龄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呈现不可逆的衰退。以骨骼系统为例,骨质疏松症在 80 岁以上老人中的发病率高达 60%,轻微的碰撞或跌倒就可能导致髋部、脊椎等部位骨折,骨折后长期卧床还易引发肺部感染、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。肌肉力量的流失使日常活动能力受限,据调查,约 40% 的高龄老人无法独立完成上下楼梯、提重物等动作。心血管系统方面,心脏收缩功能减弱,血管弹性降低,使得高血压、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。免疫系统功能下降,导致老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,一次普通的流感病毒感染,就可能因引发肺炎而危及生命。

(二)生活需求特殊

饮食上,青岛高龄老人因牙齿缺失、咀嚼能力下降,偏好软烂食物;唾液分泌减少、味觉减退,对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要求更高。同时,消化酶分泌不足,对高脂肪、高纤维食物的消化能力减弱,需要合理搭配膳食营养。起居方面,行动不便使得起身、行走、如厕等日常活动存在安全隐患。研究表明,家中卫生间、楼梯等区域是高龄老人跌倒的高发地,因此,在卫生间安装扶手、在楼梯铺设防滑垫等适老化改造显得尤为重要。睡眠质量差也是高龄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,环境中的噪音、光线变化,以及自身的慢性疾病疼痛,都可能导致失眠、多梦等睡眠障碍。

(三)心理需求突出

随着年龄增长,高龄老人社交圈子不断缩小,亲友离世、子女忙碌等因素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。据《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》显示,约 35% 的高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、焦虑情绪。此外,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、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,容易让老人产生自卑、无助心理。他们渴望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注,期待有人倾听自己的心声,分享生活中的点滴。


三、高龄老人陪护的重要性

(一)医疗保健支持

在医疗保健方面,专业陪护人员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以糖尿病老人为例,陪护人员需掌握血糖监测方法,根据血糖值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。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的老人,陪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嘱,准确把握注射时间和剂量。在就医过程中,陪护人员不仅要协助老人完成挂号、缴费、检查等繁琐流程,还能凭借日常观察,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病情变化信息,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。如老人近期食欲下降、精神萎靡,陪护人员的及时反馈可能为医生发现潜在疾病提供关键线索。

(二)生活照料保障

生活照料涵盖了高龄老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从清晨协助老人洗漱、穿衣,到一日三餐的精心准备,再到晚间帮助老人洗漱、入睡,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细心。在个人卫生护理上,定期为老人洗澡、洗头、修剪指甲,既能保持身体清洁,又能预防皮肤疾病。对于卧床老人,定时翻身、拍背,可有效预防压疮。康复锻炼方面,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,如指导老人进行手指操、抬腿运动等,有助于延缓身体机能衰退。

(三)心理慰藉

心理关怀是高龄老人陪护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与老人聊天、倾听他们讲述过往经历,能帮助老人重温美好回忆,增强自我认同感。一起看电视、玩棋牌游戏等互动活动,可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,缓解孤独感。当老人出现焦虑、抑郁情绪时,陪护人员的陪伴和安慰,能给予他们情感支持,帮助其调整心态。例如,一位失去老伴的高龄老人,在陪护人员的耐心陪伴下,逐渐走出悲伤,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。


四、陪护面临的挑战

(一)专业护理人员短缺

目前,我国专业老年护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。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统计,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 500 万人,且现有护理人员中,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 30%。部分陪护人员缺乏基础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,在面对老人突发疾病、意外情况时,往往手足无措。此外,养老护理员工作强度大、薪资待遇低、社会地位不高,导致行业流动性大,人才流失严重,进一步加剧了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。

(二)经济压力

优质的陪护服务费用高昂,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。以一线城市为例,居家养老全护理服务每月费用可达 8000 - 15000 元,入住高端养老机构的费用则更高。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,这笔费用难以承受。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,长期支付陪护费用也会感到压力。同时,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,大部分家庭只能依靠自身积蓄或子女赡养来支付陪护费用,经济压力成为制约高龄老人获得优质陪护服务的重要因素。

(三)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

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,许多社区缺乏老年活动中心、日间照料中心等场所,无法满足老人的日常活动和照护需求。志愿者服务缺乏规范化管理,服务内容单一、持续性差,难以形成长效机制。在政策层面,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,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、部门协调不畅等问题。此外,养老陪护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,服务质量参差不齐,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

五、应对策略

(一)加强专业陪护人员培养

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护理教育的投入,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、养老服务管理等相关专业。在课程设置上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增加临床实习、模拟实训等教学环节,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。同时,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培训体系,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,内容涵盖基础医学知识、护理技能、沟通技巧、心理关怀等方面。此外,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,设立职业晋升通道,吸引更多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。

(二)完善经济支持机制

政府应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,扩大保险覆盖范围,提高保障水平。通过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政策,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多样化的老年护理保险产品,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。同时,设立专项补贴资金,对经济困难家庭的高龄老人陪护费用给予适当补助。此外,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陪护服务,减轻家庭经济负担。

(三)健全社会支持体系

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,按照 “15 分钟养老服务圈” 的标准,在社区内建设老年活动中心、日间照料中心、康复护理站等设施。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,建立志愿者注册、培训、考核、激励机制,丰富服务内容,如开展上门陪伴、健康咨询、法律援助等服务。政府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,完善养老陪护行业政策法规,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,加强市场监管,规范行业发展。此外,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陪护服务,形成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养老陪护服务格局。


六、结论

高龄老人陪护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医疗、生活、心理等多个领域。当前,我国高龄老人陪护工作面临着专业人员短缺、经济压力大、社会支持不足等诸多挑战。通过加强专业陪护人员培养、完善经济支持机制、健全社会支持体系等措施,能够有效提升高龄老人陪护服务水平,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。未来,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,不断探索创新,构建更加完善的高龄老人陪护体系,让每一位高龄老人都能在关爱与呵护中安享幸福晚年。


免费预约参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