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德嘉康综合病房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与出院后支持:让康复持续护航健康
在医疗服务中,“治疗” 只是患者恢复健康的第一步,而科学、系统的康复护理,才是帮助患者从 “病情稳定” 走向 “功能恢复”“回归正常生活” 的关键环节。对于慢性病、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而言,康复过程往往需要长期坚持,既离不开住院期间的专业训练,也需要出院后的持续支持。圣德嘉康综合病房深刻理解康复护理的重要性,构建了 “住院精准康复 + 出院延续支持” 的全周期康复护理服务体系,从康复师团队配备、个性化训练方案制定,到居家康复指导、定期复查跟进,再到社区医院协作联动,全方位保障患者康复效果,真正实现 “治疗有终点,康复无止境”。
一、住院康复护理:专业团队 + 个性化方案,为功能恢复打牢基础
对于住院患者而言,康复训练的及时性、专业性直接影响后续恢复效果。圣德嘉康综合病房针对慢性病、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需求,组建了专业的青岛康复护理团队,制定 “一人一策” 的训练方案,通过科学的训练频次与多元的训练方式,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身体功能,为出院后的自主生活做好准备。
(一)康复团队:多学科协作,打造 “专业康复天团”
不同于传统病房 “以临床治疗为主、康复为辅” 的模式,圣德嘉康综合病房将康复护理纳入核心诊疗环节,组建了一支由康复医师、康复治疗师、康复护士、营养师、心理师组成的多学科康复团队,确保患者从 “身体功能训练” 到 “营养支持”“心理疏导”,都能获得专业指导。
•康复医师:作为康复方案的 “总设计师”,负责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(如肌力、肌张力、平衡能力、吞咽功能等),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脑卒中后遗症),制定整体康复目标与训练框架。例如,针对脑卒中后遗症导致左侧肢体偏瘫的患者,康复医师会先通过肌力分级评估(如左侧上肢肌力 2 级、下肢肌力 3 级),设定 “1 个月内实现左侧上肢自主抬举、3 个月内实现独立行走” 的阶段性目标。
•康复治疗师:分为运动治疗师、作业治疗师、言语治疗师等,是康复训练的 “执行者”。运动治疗师负责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,如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改善偏瘫肢体的僵硬状态,通过平衡训练帮助患者站稳、迈步;作业治疗师则聚焦 “生活能力恢复”,教患者练习穿衣、进食、洗漱等日常动作,例如用改良后的餐具(带吸管的杯子、防滑餐垫)帮助手部功能受限的患者自主吃饭;言语治疗师针对脑卒中后失语、吞咽困难的患者,通过发音训练、吞咽功能训练(如冰刺激、空吞咽练习),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表达与进食能力。
•康复护士:全程配合康复训练,在病房内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康复动作(如床上翻身、踝泵运动),同时监测患者训练后的生命体征变化(如血压、心率),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不适。例如,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下肢力量训练后,护士会及时检查患者的足部皮肤状态,预防因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的足部损伤。
•营养师与心理师:为康复提供 “后勤保障” 与 “心理支撑”。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制定康复期食谱,如为高血压患者搭配低盐低脂餐、为脑卒中患者设计高蛋白易消化餐,确保康复训练有充足的营养支持;心理师则针对患者因功能障碍产生的焦虑、抑郁情绪,通过心理咨询、放松训练(如深呼吸、冥想),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。
目前,科室每 5 名康复患者配备 1 名康复医师、2 名康复治疗师,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足够的专业指导,避免因 “康复师不足” 导致训练流于形式。许多患者反馈:“以前在其他医院住院,康复训练就是简单走走路,在这里不仅有专门的老师教动作,还有人盯着饮食和心情,感觉特别踏实。”
(二)训练方案:“精准评估 + 动态调整”,适配不同患者需求
康复训练不是 “千篇一律” 的动作重复,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、身体状态、康复目标动态调整。圣德嘉康综合病房的康复团队会从 “入院评估” 到 “定期复评”,全程为患者量身定制训练方案,确保训练既 “有效” 又 “安全”。
以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为例,入院后 3 天内,康复医师会联合治疗师完成全面评估,包括:
•肢体功能:肌力、肌张力、关节活动度、平衡能力(如闭目单脚站立时间)、步行能力(如是否需要助行器、步行速度);
•生活能力:采用 Barthel 指数评估(如进食、穿衣、如厕、转移等项目的独立程度);
•基础疾病控制情况:如血压是否稳定(训练前血压需控制在 160/100mmHg 以下)、血糖是否达标(空腹血糖≤8.3mmol/L)。
根据评估结果,康复团队会制定分阶段训练方案:
•急性期(入院 1-2 周):以 “预防并发症、维持基本功能” 为主,训练强度较轻。例如,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被动关节活动(由治疗师或家属协助活动偏瘫肢体),每次 15-20 分钟,每天 2 次;同时进行踝泵运动(勾脚、伸脚),每次 10 分钟,每天 3 次,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。
•恢复期(入院 2 周 - 3 个月):以 “提升功能、恢复生活能力” 为主,逐步增加训练强度。运动治疗师会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,如坐位平衡训练(从靠坐到独立坐稳)、站立平衡训练(从扶站到独立站立)、步态训练(从扶助行器走到独立行走),每次训练 30-40 分钟,每天 2-3 次;作业治疗师则同步开展日常功能训练,如练习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穿衣,每次 20 分钟,每天 2 次。
•巩固期(入院 3 个月后至出院前):以 “强化功能、适应出院生活” 为主,训练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。例如,模拟家庭环境让患者练习上下楼梯、开门锁、使用家用电器,同时训练患者应对突发情况(如站立不稳时如何扶物站稳),每次训练 40-50 分钟,每天 2 次。
对于慢性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合并肢体功能减退),康复团队则会侧重 “温和训练 + 健康管理”。例如,为高血压患者设计 “散步 + 太极” 的低强度运动方案,每次 30 分钟,每天 1 次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;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制定 “足部功能训练”(如踮脚尖、脚趾抓毛巾),每次 15 分钟,每天 2 次,配合中药熏洗,改善足部血液循环,预防糖尿病足。
(三)训练频次:“循序渐进 + 个体化控制”,避免过度训练
康复训练的频次并非 “越多越好”,过度训练可能导致患者疲劳、肌肉损伤,反而影响康复效果。圣德嘉康青岛综合病房的康复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、基础疾病、体能状态,合理控制训练频次,确保 “训练有效且安全”。
•年轻、体能较好的患者(如 40-60 岁脑卒中后遗症患者,无严重基础疾病):每天开展 2-3 次康复训练,每次 30-40 分钟,两次训练间隔 2-3 小时,给身体留出恢复时间。
•老年、体能较弱的患者(如 70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,合并骨质疏松):每天开展 1-2 次康复训练,每次 20-30 分钟,训练过程中穿插休息(如每 10 分钟坐下来歇 5 分钟),避免因体力不支导致跌倒。
•急性期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(如脑卒中发病 1 周内、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):以 “床上简单训练” 为主,每次 10-15 分钟,每天 2 次,重点预防并发症,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增加频次与强度。
同时,康复团队会通过 “主观感受 + 客观指标” 判断训练强度是否合适:若患者训练后感觉轻微疲劳,但休息 30 分钟后可缓解,且血压、心率无明显异常(如血压波动不超过 20/10mmHg),说明强度适宜;若患者出现头晕、胸闷、肢体疼痛,或训练后血压骤升(超过 180/110mmHg),则立即降低训练强度或暂停训练,重新调整方案。
二、出院后支持:“居家指导 + 定期复查 + 社区协作”,让康复不中断
许多患者在出院后会面临 “康复训练没人指导、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、复查不方便” 的困境,导致康复效果 “倒退”—— 这是慢性病、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常见痛点。圣德嘉康综合病房针对这一问题,构建了 “居家康复指导 + 定期复查跟进 + 社区医院协作” 的出院后支持体系,让患者在家也能获得专业康复指导,确保康复效果持续巩固。
(一)居家康复指导:“个性化手册 + 线上随访”,解决 “训练无方向” 问题
患者出院前,康复团队会为其定制 “居家康复手册”,手册内容包括:
•基础信息:患者的康复目标(如 “出院后 1 个月内实现独立穿衣”)、基础疾病注意事项(如高血压患者训练前需测血压);
•训练内容:图文并茂地标注康复动作(如 “左侧上肢抬举训练” 的步骤、发力要点),明确每个动作的训练时间(如每次 10 分钟)、频次(每天 2 次);
•禁忌事项:如脑卒中患者避免单独在卫生间洗澡(需有人陪同)、糖尿病患者避免赤脚走路(预防足部受伤);
•应急处理:如训练时出现头晕、肢体麻木,应立即停止训练、坐下休息,若症状持续需及时联系医生。
除了纸质手册,科室还建立了 “线上康复随访群”,由康复治疗师、护士轮流值守,患者或家属可随时在群内提问(如 “这个动作做得对不对”“今天训练后感觉腿酸正常吗”),治疗师会通过文字、图片或视频连线的方式实时指导。例如,一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在家练习步行时,家属发现患者走路时身体总是向左侧倾斜,在群内发送视频后,康复治疗师立即指出 “是因为左侧髋部力量不足,需加强髋部外展训练”,并录制训练视频发给家属,帮助患者纠正动作。
此外,科室还为病情较复杂的患者(如脑卒中后失语、吞咽困难患者)提供 “上门康复指导” 服务,康复治疗师每月上门 1-2 次,检查患者居家训练的落实情况,调整训练方案,同时指导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康复(如如何帮助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)。家住市区的张阿姨(脑卒中后左侧肢体偏瘫)说:“出院后总担心动作做错,没想到治疗师还能上门来教,现在我每天跟着视频练,家属也知道怎么帮我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(二)定期复查:“分层随访 + 精准评估”,及时调整康复方案
出院后的定期复查,不仅是为了监测病情变化,更是为了评估康复效果,及时调整康复方案,避免 “盲目训练”。圣德嘉康综合病房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,制定了 “分层复查计划”:
•轻度患者(如高血压患者,无明显功能障碍,康复目标已基本达成):出院后 1 个月、3 个月各复查 1 次,复查项目包括血压监测、体能评估(如步行速度测试),若康复效果稳定,后续可每 6 个月复查 1 次。
•中度患者(如脑卒中后遗症患者,能独立行走但肢体功能仍有欠缺):出院后 2 周、1 个月、3 个月、6 个月各复查 1 次,复查项目包括肢体肌力评估、平衡能力测试、Barthel 指数评分,康复医师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居家训练方案,如 “将步行训练时间从 20 分钟增加到 30 分钟”“加入手部精细动作训练(如捡豆子)”。
•重度患者(如脑卒中后完全偏瘫、需依赖轮椅的患者):出院后 1 周、2 周、1 个月、3 个月、6 个月各复查 1 次,除了常规功能评估,还需进行影像学检查(如头颅 CT)、血液检查(如血糖、血脂),确保基础疾病稳定,同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,判断是否需要重新入院进行强化康复训练。
复查时,康复团队会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居家训练的落实情况(如 “每天是否按要求完成训练”“训练中遇到哪些困难”),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方案。例如,一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出院 1 个月复查时,康复医师发现其足部肌力无明显改善,追问后得知患者因 “训练时脚疼” 减少了训练频次,于是调整方案:将 “足部抓毛巾训练” 改为 “温和的足部按摩 + 被动关节活动”,同时配合营养神经的药物,2 周后患者足部疼痛缓解,重新恢复规律训练。
为了方便患者复查,科室还开通了 “复查预约绿色通道”,患者可通过电话、微信提前预约复查时间,到院后无需长时间排队,直接前往康复科进行评估,减少往返奔波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,科室可协调医护人员上门复查,或通过远程视频完成部分评估项目(如平衡能力测试、言语功能评估),真正做到 “复查不缺席”。
结语:以 “全周期康复” 守护患者,让健康持续 “续航”
从住院期间的 “专业康复训练” 到出院后的 “延续性支持”,圣德嘉康综合病房的康复护理服务体系,始终围绕 “患者需求” 展开,用 “专业团队、个性化方案、无缝衔接” 打破了 “康复只在住院期” 的局限,让慢性病、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在康复的每一个阶段,都能获得精准、贴心的指导。
青岛养老院综合病房电话:0532-66766677
青岛养老院综合病房地址: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北路10号
对于患者而言,康复不仅是 “恢复身体功能”,更是 “重拾生活信心”—— 当脑卒中患者从 “卧床不起” 到 “独立行走”,当糖尿病患者从 “手脚麻木” 到 “正常生活”,当老年患者从 “依赖他人照顾” 到 “自主穿衣吃饭”,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,背后是康复团队的专业付出,也是 “全周期康复护理” 的价值体现。
未来,圣德嘉康综合病房将继续完善康复护理服务体系,如引入智能康复设备(如康复机器人、智能手环)实时监测患者训练数据,拓展线上康复指导平台(如开发康复训练 APP),让康复服务更便捷、更精准;同时深化与社区医院的协作,覆盖更多周边区域,让更多患者享受到 “家门口的专业康复服务”,真正实现 “让康复持续护航健康” 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