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
安宁舒缓疗护病房康复治疗:动态适配病情,守护生命质量

286

圣德嘉康医院

31
10月
2025

安宁舒缓疗护病房康复治疗:动态适配病情,守护生命质量


在安宁舒缓疗护领域,康复治疗并非 “可有可无” 的附加项,而是帮助患者缓解痛苦、维持身体功能、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支撑。其中,物理治疗(PT)、作业治疗(OT)及认知康复等服务,更是针对脑卒中、癌症晚期伴功能障碍等患者的核心干预手段。与普通康复病房不同,圣德嘉康安宁舒缓疗护病房的康复治疗始终遵循 “以患者为中心、随病情动态调整” 的原则 —— 尤其是针对脑卒中患者,会根据急性期、恢复期、后遗症期的病情特点,精准调整康复方案侧重点,在控制痛苦的同时,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自主生活能力,让患者在生命终末期也能拥有尊严与舒适。


一、动态调整:安宁舒缓疗护康复治疗的核心逻辑

圣德嘉康安宁舒缓疗护的服务对象多为病情进展性疾病患者(如脑卒中后遗症、晚期癌症、慢性衰竭等),这类患者的身体状态、功能水平会随病情变化不断波动,若采用 “一成不变” 的康复方案,不仅难以达到效果,还可能加重患者痛苦。因此,“动态调整” 成为安宁舒缓疗护病房康复治疗的核心逻辑,其调整依据、频率与目标,均围绕患者的实时需求展开。


(一)调整依据:以 “病情评估” 为核心,兼顾患者意愿

圣德嘉康康复团队会通过 “定期评估 + 实时观察” 双重维度,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方案:


客观病情评估:每周通过功能量表(如 Barthel 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、Fugl-Meyer 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、MMSE 量表评估认知功能)量化患者功能水平,同时结合生命体征(如血压、心率)、疼痛评分(NRS 量表)、并发症情况(如脑卒中患者是否出现吞咽困难、肺部感染),综合判断病情变化趋势。


• 主观需求与耐受度:康复师会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,了解患者的核心诉求(如 “希望能自己吃饭”“不想再做让身体酸痛的训练”),同时观察患者训练中的耐受情况 —— 若患者在 PT 训练中出现明显疲劳、疼痛加剧,或对认知训练表现出抵触情绪,会立即暂停当前训练,重新调整方案。


例如,一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原本每天进行 30 分钟肢体力量训练,但某次训练后出现血压骤升(180/110mmHg)且自述头痛,康复团队结合评估结果,判断当前训练强度超出患者耐受范围,次日便将训练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,并改为温和的关节活动训练,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。


(二)调整频率:“灵活适配”,避免机械僵化

康复方案的调整频率并非固定统一,而是根据患者病情波动速度灵活设定:


• 病情快速变化期(如脑卒中急性期、癌症晚期病情进展较快时):每 1-2 天评估 1 次,若功能水平或身体状态出现明显变化(如肢体肌力下降、认知障碍加重),当天即调整方案;


• 病情相对稳定期(如脑卒中恢复期、慢性病稳定阶段):每周评估 1 次,若功能水平无显著波动,可维持当前方案 2-3 周后再复查;


• 生命终末期(如患者进入临终阶段,以舒适护理为主):根据患者意愿与身体耐受度随时调整,若患者已无体力进行主动训练,会立即停止 PT、OT 等主动康复,转为被动护理(如肢体按摩、翻身),避免增加患者痛苦。


二、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:康复方案的侧重点差异

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明显阶段性,不同阶段的病情特点、功能障碍类型及患者需求差异显著。圣德嘉康安宁舒缓疗护病房会针对急性期、恢复期、后遗症期的核心问题,精准调整 PT、OT、认知康复的侧重点,在 “缓解痛苦” 与 “保留功能” 之间找到平衡,尤其注重避免因康复训练加重患者身体负担。


(一)急性期(发病后 1-2 周):以 “预防并发症、维持基础功能” 为核心

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常伴随肢体瘫痪、吞咽困难、意识障碍等问题,身体处于脆弱状态,康复治疗的首要目标是 “预防并发症、减轻功能损伤”,而非追求高强度训练。


• 物理治疗(PT):以 “被动训练 + 体位护理” 为主,避免主动训练加重病情。康复师会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(如活动瘫痪侧肢体的肩、肘、腕、髋、膝、踝等关节),每次 10-15 分钟,每天 2 次,预防关节僵硬、肌肉萎缩;同时指导家属为患者摆放良肢位(如仰卧时在瘫痪侧肢体下方垫软枕,避免肩关节脱位),每 2 小时协助翻身 1 次,预防压疮与肺部感染。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(如血压控制在 160/100mmHg 以下),可尝试进行轻微的主动训练(如让患者用健侧手带动瘫痪侧手做抬举动作),每次 5-10 分钟,以患者无疲劳感为宜。


• 作业治疗(OT):暂不开展复杂的日常功能训练,聚焦 “基础生活能力维护”。若患者意识清醒且吞咽功能正常,康复师会指导患者用健侧手练习持勺进食、饮水,使用辅助工具(如带吸管的杯子、防滑餐垫)降低操作难度;若患者存在吞咽困难,会配合护士进行吞咽功能保护训练(如冰刺激咽喉部、空吞咽练习),同时指导家属如何安全喂食(如将食物制成糊状、喂食时抬高床头 30°),预防误吸。


• 认知康复:仅针对意识清醒但存在轻度认知障碍(如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)的患者,开展简单的认知训练(如让患者识别常见物品、回忆家人姓名),每次 5 分钟,每天 1 次,避免因训练难度过高导致患者焦虑。若患者处于昏迷或嗜睡状态,暂不进行认知康复,优先保证基础生命支持与舒适护理。


(二)恢复期(发病后 2 周 - 6 个月):以 “恢复自主功能、提升生活质量” 为核心

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病情逐渐稳定,肢体功能、认知功能开始逐步恢复,康复治疗的侧重点转向 “主动训练 + 功能重建”,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自主生活能力,减少对他人的依赖。


• 物理治疗(PT):从 “被动训练” 转向 “主动训练”,逐步提升肢体功能。针对肢体瘫痪患者,开展肌力训练(如用弹力带辅助瘫痪侧肢体做抗阻训练)、平衡训练(如从扶站到独立站立、闭目单脚站立)、步态训练(如借助助行器行走、纠正步态姿势),每次训练 20-30 分钟,每天 2 次,训练强度以患者 “轻微疲劳但可耐受” 为准。若患者存在痉挛(如瘫痪侧肢体僵硬),会配合手法放松、热敷等方式缓解,避免因痉挛影响训练效果。同时,康复师会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(如腹式呼吸、有效咳嗽),预防肺部感染复发。


• 作业治疗(OT):聚焦 “日常生活能力重建”,让患者逐步独立完成日常活动。康复师会模拟家庭场景,指导患者练习穿衣(如先穿瘫痪侧、再穿健侧)、洗漱(如用改良牙刷、单手拧毛巾)、如厕(如使用扶手、坐便椅),每次训练 15-20 分钟,每天 2 次;若患者手部精细功能受损(如无法抓握物品),会通过串珠子、捡豆子等训练提升手部协调性。同时,会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(如编织、书法)设计训练内容,提高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。


• 认知康复:针对记忆力、注意力、执行功能障碍,开展针对性训练。例如,通过 “记忆卡片” 训练(让患者记忆卡片上的物品,5 分钟后复述)改善记忆力;通过 “数字排序”“图形分类” 训练提升注意力与逻辑思维能力;通过 “模拟购物”(让患者计算商品价格、选择付款方式)训练执行功能,每次训练 10-15 分钟,每天 1 次。若患者存在失语症(如无法表达、理解语言),会配合言语治疗师开展发音训练、命名训练(如让患者识别物品并说出名称),帮助患者恢复语言沟通能力。


(三)后遗症期(发病 6 个月后):以 “维持现有功能、预防功能退化” 为核心

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功能水平基本稳定,部分患者可能残留永久性障碍(如肢体偏瘫、认知障碍),康复治疗的核心目标从 “恢复功能” 转向 “维持现有功能、预防功能进一步退化”,同时兼顾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舒适度。


• 物理治疗(PT):以 “温和训练 + 功能维护” 为主,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。康复师会指导患者进行低强度的维持性训练,如每天步行 10-15 分钟(若无法独立行走,可由家属协助或使用轮椅辅助)、肢体关节活动训练(每次 15 分钟,每天 1 次),重点预防肌肉萎缩、关节挛缩;若患者存在疼痛(如偏瘫侧肢体疼痛),会通过手法按摩、物理因子治疗(如低频电疗)缓解疼痛,提升患者舒适度。同时,会加强防跌倒指导(如穿防滑鞋、避免地面湿滑),降低患者跌倒风险。


• 作业治疗(OT):以 “适应现有功能、优化生活方式” 为目标,帮助患者在功能受限的情况下,尽可能独立生活。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功能残留情况,调整生活环境与工具,例如为偏瘫患者安装床边扶手、使用带轮子的餐桌;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代偿瘫痪侧功能(如用健侧手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动),同时避免健侧肢体过度劳累。若患者因功能障碍产生心理压力,会通过心理疏导、家属支持等方式,帮助患者接受身体现状,树立生活信心。


• 认知康复:以 “维持现有认知水平、避免退化” 为核心,训练内容以简单、重复为主。例如,通过 “日常记忆训练”(让患者记住服药时间、家属联系方式)、“简单计算”(如计算每日用药剂量)维持认知功能;若患者认知障碍严重,会指导家属通过 “日常提醒”(如贴便签、设置闹钟)帮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,减少认知障碍对生活的影响。


青岛安宁舒缓疗护病房电话:0532-66766677


青岛安宁舒缓疗护病房地址: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北路10号


青岛安宁舒缓疗护病房,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始终贯穿 “动态调整” 理念,从急性期的 “保命防并发症”,到恢复期的 “功能重建”,再到后遗症期的 “功能维护”,每一个阶段的方案都精准适配患者的病情与需求。这种 “不盲目追求效果、不忽视患者感受” 的康复模式,不仅帮助患者在不同阶段最大限度保留生活能力,更让患者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,都能感受到被尊重与关怀,真正实现 “有尊严地生活” 的目标。


免费预约参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