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
青岛帕金森手术需要开颅吗?成功率高吗

289

圣德嘉康医院

03
09月
2025

帕金森手术是否需要开颅及成功率解析


一、帕金森手术是否需要开颅?核心看术式,主流术式 “微创不开颅”

帕金森手术是否开颅,取决于具体手术方式,青岛帕金森手术哪里做的好提醒您目前临床常用的两种术式(DBS 和毁损术)均属于 “微创操作”,无需传统意义上的 “大骨瓣开颅”(即打开较大面积颅骨),仅需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即可完成操作,对脑组织损伤极小。


1. 主流术式: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—— 全程微创,无需开颅

DBS 是目前最常用的术式,手术过程分为 “电极植入” 和 “脉冲发生器植入” 两部分,均无需开颅:

•第一步:电极植入(头部操作)

患者在全麻或局部麻醉(配合镇静)下,医生会在患者头部(通常是耳后上方)用专门的钻头钻一个 直径约 3~4 毫米的小孔(仅比电极粗一点),通过这个小孔将纤细的电极(直径约 1.2~1.5 毫米,类似针灸针粗细)精准植入大脑深部的目标核团(如丘脑底核 STN、苍白球内侧部 GPi)。整个过程借助术中 MRI、CT 或神经导航系统定位,确保电极位置精准,无需打开大面积颅骨,对头皮、颅骨和脑组织的损伤都非常小。

•第二步:脉冲发生器植入(胸部操作)

电极植入完成后,医生会在患者胸部(通常是锁骨下方)做一个 3~5 厘米的小切口,分离皮下组织形成一个 “囊袋”,将脉冲发生器(类似心脏起搏器,大小约 6~8 厘米,厚度 1~2 厘米)放入囊袋中,再通过皮下隧道(颈部、胸部皮下)将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。这一步也无需开颅,属于体表微创操作。


2. 传统术式:苍白球内侧部毁损术(PVP)—— 同样微创,仅需颅骨钻孔

毁损术虽为传统术式,目前应用较少,但同样无需开颅:

•手术时,医生会在患者头部特定位置钻一个 直径约 2~3 毫米的小孔,通过这个小孔插入射频针(比 DBS 电极略粗),精准到达苍白球内侧部核团后,通过射频能量毁损局部异常神经组织。整个过程同样依赖精准定位技术,无需打开颅骨,术后颅骨小孔会自然愈合,头皮切口仅需 1~2 针缝合。

关键澄清:“钻孔”≠“开颅”

传统开颅手术(如脑肿瘤切除)需要打开一块直径 5 厘米以上的颅骨,术后需用钛板等材料修补颅骨;而帕金森手术仅需钻一个 “小孔”(直径 3~4 毫米),术后无需修补颅骨,头皮切口小(DBS 头部切口约 1~2 厘米,毁损术更小),愈合快,术后 1 周左右即可拆线,恢复期远短于传统开颅手术。


二、青岛帕金森手术成功率高吗?“成功率” 需分维度看,主流术式安全性和有效性双高

帕金森手术的 “成功率” 不能简单用 “成功 / 失败” 衡量,需从 “手术操作成功率(是否安全完成) 和 “临床效果成功率(症状是否改善) 两个维度分析,目前主流术式(DBS)的两项成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,传统毁损术因适应症局限,成功率略低。


1. 手术操作成功率:安全性高,并发症风险低

“手术操作成功率” 主要指手术过程中是否顺利完成电极 / 射频针植入,且无严重并发症(如颅内出血、感染、神经损伤),这是手术的基础保障:

DBS 手术操作成功率:在正规三甲医院神经外科(具备 DBS 手术资质的中心),DBS 手术操作成功率可达 98% 以上。

原因在于:① 依赖先进定位技术(如术中 MRI、CT、神经导航、微电极记录),能精准找到目标核团,避免损伤周围正常脑组织;② 手术创伤小,仅钻小孔、植入细电极,颅内出血风险极低(发生率<1%,且多为少量出血,可自行吸收);③ 感染风险低(发生率约 1%~2%),通过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抗生素预防可有效控制。

极少数操作相关并发症(如电极移位,发生率<5%),也可通过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,及时调整或重新植入即可解决,不影响整体手术效果。

•毁损术手术操作成功率:操作成功率约 95%~97%,略低于 DBS。

主要因为毁损术需通过射频能量 “破坏” 脑组织,若定位偏差,可能损伤周围神经(如内囊,导致肢体无力),并发症风险(如构音障碍、平衡障碍)略高于 DBS(发生率约 3%~5%),因此目前临床应用已逐渐减少,仅用于特定患者。


2. 临床效果成功率:DBS 对合适患者效果明确,成功率超 80%

“临床效果成功率” 指术后患者运动症状(震颤、僵硬、运动迟缓)是否达到预期改善(通常以 “术后运动症状评分较术前下降≥30%” 为有效标准),这与患者选择、术前评估密切相关:

DBS 临床效果成功率:对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患者(原发性帕金森病、药物曾有效但疗效减退、无严重认知障碍),临床效果成功率可达 80%~90%

临床数据显示:① 术后震颤改善率最高(85%~90%),多数患者震颤可基本消失;② 僵硬改善率约 75%~85%,运动迟缓改善率约 70%~80%;③ 约 70% 患者术后药物用量减少 30%~50%,药物副作用(开关现象、异动症)明显缓解。

若患者不符合适应症(如误诊为帕金森综合征、术前已严重痴呆),临床效果成功率会骤降至 30% 以下,甚至无效,因此 术前精准评估是保证效果成功率的关键(如需做左旋多巴冲击试验,评估药物最大改善潜力)。

毁损术临床效果成功率:对单侧症状严重的患者,临床效果成功率约 70%~80%,但仅能改善手术对侧肢体症状(如左侧手术仅改善右侧震颤、僵硬),对双侧症状患者需双侧手术,而双侧手术的并发症风险(如吞咽困难、认知下降)会升至 10%~15%,效果性价比低于 DBS,因此目前仅作为 “经济条件有限、单侧症状为主” 患者的备选。


3. 影响手术成功率的 3 个关键因素,需重点关注

医院和医生资质:选择有 “神经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” 资质、年手术量>50 例的 DBS 中心,以及经验丰富的主刀医生(从事神经外科 10 年以上,完成 DBS 手术>100 例),可将操作并发症风险降低至 0.5% 以下,效果成功率提高 10%~15%。

术前评估准确性:必须通过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精神心理科多学科会诊,明确 “原发性帕金森病” 诊断,排除帕金森综合征;同时评估认知功能(如 MoCA 量表评分≥26 分)、精神状态(无严重幻觉、抑郁),避免因适应症不符导致手术无效。

术后管理规范性:DBS 术后需定期(前 1 年每 3~6 个月)到医院调试参数,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、坚持康复训练,若术后管理不当(如自行停药、不随访调试),即使手术操作成功,临床效果也可能逐渐下降,影响最终成功率。


总结:微创不开颅,合适患者成功率高

是否开颅:无论是 DBS 还是毁损术,均无需传统开颅,仅需在颅骨钻一个 3~4 毫米的小孔,属于微创操作,创伤小、恢复快。

成功率:DBS 手术操作成功率>98%,临床效果成功率(对合适患者)>80%,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术式;毁损术操作成功率约 95%~97%,效果成功率 70%~80%,但因适应症局限、并发症风险略高,应用较少。

建议你若考虑手术,先到圣德嘉康医院神经外科咨询0532-66766677,进行术前评估(如头颅 MRI、左旋多巴冲击试验、认知评估),由医生判断是否符合手术条件,同时了解主刀医生的手术经验和医院的术后随访体系,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。


免费预约参观